海南资讯

发布投稿
客服热线0898-66812303

海南周刊 | 郭沫若:让女神穿透百年沧桑

2022-12-01 18:15:51

   作者:吴辰

阅读:102

评论:0

[摘要] 资料图:郭沫若 文本刊特约撰稿 吴辰20世纪中国文坛群星闪耀,郭沫若是其中之一,郭沫若将他的文学创作紧密地与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,体现了中国现代作家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担当。今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诞辰130周年纪念日,回顾这位文化巨匠的文学成就与传奇人生,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赤诚的心和坦荡的灵魂。资料图:



资料图:郭沫若



  文本刊特约撰稿 吴辰



  20世纪中国文坛群星闪耀,郭沫若是其中之一,郭沫若将他的文学创作紧密地与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,体现了中国现代作家的家国情怀与历史担当。今年11月16日是郭沫若诞辰130周年纪念日,回顾这位文化巨匠的文学成就与传奇人生,我们看到的是一颗赤诚的心和坦荡的灵魂。





资料图:诗集《女神》



  《女神》:新生的民族与个人



  1920年初的一个上午,坐落于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医学部一切如常,郭沫若正坐在教室里专心听课,突然,他感到心中有一种莫名的力量催促着自己拿起笔,在面前的本子上写下了一些诗行。这种被诗兴 ;袭击”对郭沫若而言已经不是第一次了,自从不久前在《时事新报·学灯》等国内报刊上了解到隔海相望的中国诗坛的状况,郭沫若总是能够感受到蕴藏在生活之中的诗意,他几乎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中,所见所感无不充满诗意。这次,郭沫若本也没有太在意,更何况上午写出的只是一首未完成的作品,然而,诗意却没有轻易放过诗人,在晚上回到宿舍后,上午的诗意再次袭来,强大的力量使已经准备就寝的郭沫若像生了病一样牙关打战,作寒作冷,如果不把上午那首诗写完,恐怕连觉也睡不成。于是,郭沫若伏在枕头上,只拿着一支铅笔,迅速地写出了诗的下半部分,他只觉得自己是个扶乩者,诗的灵魂附在他的身上,他不能不写、不敢不写,同时,他也不愿不写。这首诗就是著名的《凤凰涅槃》,诗中浴火重生的凤凰正是诗人心中中国的形象,20世纪的中国正在浴火重生,而20世纪的中国诗人也正在和中国一起浴火重生。



  新生的欢欣萦绕在郭沫若的心间久久不散,在《凤凰涅槃》之后,他又创作出了《天狗》一诗,在诗中,诗人化身为传说中的天狗,把日月星辰乃至全宇宙都吞食入腹,这本就是令人惊心动魄的力量,而郭沫若的野心还不止于此,他要创造,他要做日月星辰的光。于是,肉体已经无法再承载新生所带来的力量, ;我便是我呀!我的我的要爆了!”有意思的是,如果发挥一下我们的想象力,就会发现,郭沫若诗中的天狗像极了宇宙里的黑洞,他吞噬、创造、重新定义一切,宇宙因他而生,也因他而湮灭。在1920年代,黑洞理论刚被提出,郭沫若很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一种理论存在,但是,人类在新生后的想象力是无限的,能与宇宙万有产生共鸣。



  1921年,郭沫若将包括《凤凰涅槃》与《天狗》在内的诗歌汇编成集,这便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的《女神》集,它在想象上的浪漫不羁、在语言上的慷慨豪壮、在意象上的雄奇飞扬都使其成为中国百年新诗史上的经典。《女神》一出世便激动了无数中国青年的心,这是 ;五四”时代精神的代表,是新生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,它的光芒穿透了百年沧桑,至今仍然绚烂辉煌。



  戎马书生:知识分子的家国担当



  唐代杨炯有诗曰: ;宁为百夫长,胜作一书生”,而郭沫若被人称作是 ;戎马书生”。许多次,在家国危难之际,郭沫若弃笔从戎,冲在了战斗的最前线,这正体现出了中国现代知识者的气节,他是充满浪漫气息的诗人,也是英勇无畏的战士。



  早在留学日本期间,当郭沫若得知日本逼迫中国签订 ;二十一条”时,他曾愤然弃学返回国内,并挥笔写下一首诗: ;哀的美顿书已西,冲冠有怒与天齐。问谁牧马侵长塞,我欲屠蛟上大堤。此日九天成醉梦,当头一棒破痴迷。男儿投笔寻常事,归作沙场一片泥。”在郭沫若眼中,书生投笔、舍生取义本就是寻常之事,他早就做好了以身许国的准备。



  1926年,以《女神》闻名的诗人郭沫若乘船离开了上海,前往当时的革命策源地——广州,在这里,一场轰轰烈烈的北伐正在酝酿,郭沫若准备好了随军开拔的准备。时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秘书长的孙炳文为郭沫若送上了 ;戎马书生”的称号,而郭沫若也一路冲锋在前,身先士卒,他总是为同志们打前站,寻找宿营地,甚至还会亲自为北伐将士们烧菜煮饭。郭沫若在北伐过程中还参与了多场激烈的战斗,当北伐大军开到武昌城下,他亲自绑扎攻城梯,参与了攻城的战斗,他甚至目睹好友牺牲在自己面前。多年后,当郭沫若回忆这段岁月,笔墨之间仍然流露出慷慨激昂的豪情。





资料图:《屈原——五幕史剧及其他》



  抗日战争期间,郭沫若又一次回到了战场,这一次,郭沫若担起了抗日宣传的工作。在重庆时,郭沫若以自己的热情和乐观鼓舞着军民的情绪,面对着饱受战火折磨的民众,他创作了多出历史剧,在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中寻找战胜外敌的必然。在史剧《屈原——五幕史剧及其他》中,当舞台上的屈原朗诵着充满战斗激情的《雷电颂》时,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便传递给了每一位观众,给予他们生存的勇气、战斗的信心以及来自民族精神深处的自豪与骄傲。





资料图:《郭沫若全集》



  自传:对自我的反思与超越



  郭沫若在写诗和戏剧之外,还特别喜欢写 ;自传”,《郭沫若全集》文学编总共二十卷,有四卷是 ;自传”。这并不是因为郭沫若有意炫耀自己的身世,事实上,他是以一种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。



  郭沫若在《我的童年》的前言中阐明了自己写自传的目的: ;我写的只是这样的社会生出了这样一个人,或者也可以说有过这样的人生在这样的时代。”时代与个人的命运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语境中交织,呈现出了那段峥嵘岁月中一名诗人的担当和作为。郭沫若对自传写作的执着来自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,1920年代中期,郭沫若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研究著作的翻译,开始有意识地将自己所感受到的世界纳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框架中,郭沫若发现通过马克思主义的视角,他能够观察和解释自己所经历的人生,郭沫若的自传是对自身的检阅和洗礼,通过自传的写作,郭沫若重新检视了自己曾经走过的道路,并用自身的经历现身说法,启发着所有读过他自传的人。



  郭沫若的自传从19世纪末一直写到了1940年代,历史跨度极大,其中记录着不少有意思的历史素材。郭沫若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在嘉定城内的学习生涯时,竟专门腾出笔墨去写学校附近售卖的白斩鸡,从手法到配料写得清清楚楚,若是有人直接依照郭沫若的记载去烹饪,也必能做成一道好菜。最有意思的是,郭沫若写白斩鸡时还像专门诱惑读者一样,写了 ;雪白的鸡片,鲜红的辣油海椒,浓黑的酱油……这样写着禁不住垂涎的津津分泌了”。当下川菜中有一道 ;口水鸡”,莫非与郭沫若笔下的白斩鸡有着某种传承关系?



  郭沫若的自传篇幅大、细节丰富、时间跨度长,为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文化留下了详实的资料,更难能可贵的是,郭沫若有意识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审视自己的生活轨迹,而更多的青年读着郭沫若的自传成长起来,自觉地加入到了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之中。



  郭沫若与海南有缘,1960年代,他曾以古稀之年两度造访海南,在海南留下了不少诗篇。也许,在某时某地,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会看到郭沫若在海南留下的痕迹,肃立瞻仰,其中蕴含着郭沫若对这方热土深沉的爱。



来源:海南日报

关键词:

精彩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

共0条评论
加载更多

打赏成功!

感谢您的支持~

打赏支持 喜欢就打赏支持一下小编吧~

打赏金额¥{{ds_num}}
打赏最多不超过500元,打赏须知

收银台

订单总价¥0.00

剩余支付时间:000000

手机扫码支付

使用支付宝、微信扫码支付

余额(可用: ¥)
为了您的账户安全,请尽快设置支付密码 去设置
其他支付方式